法治,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更是区域发展的护航者。在海淀区这片创新与文化交融的沃土上,“八五”普法的春风正浸润着社区网格、街区楼宇,催生出一个个兼具地域特色与时代活力的普法品牌。
它们或许扎根于中关村的科创基因,用专业解读为创业者拨开法律迷雾;或许融入在居民生活的日常场景中,以通俗语言让群众读懂权利与义务;或许活跃在校园的青春舞台上,用互动体验播撒法治的种子……每一个品牌,都是海淀普法工作者们深耕细作的结晶,是“谁执法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生动实践,更是将法律条文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生活智慧的有益探索。
近日,“法治海淀”微信公众号开设“‘八五’普法品牌”专栏。将陆续走近这些普法品牌,探寻它们的诞生故事、创新做法与惠民实效。愿透过这些鲜活的实践,让更多人感受法治海淀的温度与力量,共同在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道路上笃定前行,为海淀高质量发展筑牢法治根基。
今天,带大家一起来了解海淀区学院路街道普法品牌——学院路高校普法联盟
2025年5月,海淀区学院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牵头,联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等高校共同发起,联动律所、公益组织等多元主体,精心打造“学院路高校普法联盟”普法品牌,构建“大学校区-公共社区-科技园区”三位一体的基层普法新格局。
校地融合破解资源壁垒 创新模式提升普法效能
学院路街道地处海淀核心区,汇聚多所顶尖高校,但长期以来,丰富的法学教育资源与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法治需求存在“隔离墙”。与此同时,传统普法模式还面临着吸引力不足、覆盖面有限、资源匹配不精准等痛点。
正值“八五”普法收官之年,学院路街道立足“法治海淀”建设目标和地区实际,将打通校地壁垒、整合资源协同普法作为重点工作。
学院路高校普法联盟以学院路街道主导,地区高校为核心支撑,联动专业律所、公益组织等主体;依托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站,借鉴“法之声”区级普法品牌,借助高校法学院、法律援助中心、法律社团等专业资源,实现平台共建、资源共享。
今年6月,学院路街道司法所组织学院路高校普法联盟成员单位,共同走进十五所社区开展大型普法宣传活动,将优质法律服务精准输送至居民“家门口”,推动法治理念在基层落地生根。
活动现场,由司法所工作人员、高校法学师生、专业律师组成的普法团队创新采用“情景模拟+一对一答疑”的互动模式,围绕社区常见法律纠纷场景开展互动式普法;通过生动还原消费欺诈、高空抛物、邻里纠纷等典型案例,向居民讲解法律责任界定、证据收集要点及维权途径,有效帮助群众掌握“听得懂、用得上”的法律知识。
此外,普法团队成员还针对居民提出的婚姻家庭、财产继承、劳动权益等个性化法律问题,提供“面对面”专业解答,切实回应群众法律需求。
构建“供需精准对接”平台 激活地区专业资源“蓄水池”
作为海淀区特色普法品牌之一,学院路高校普法联盟一直在探索“双向赋能”普法资源循环模式,既激活高校资源反哺社区,又为法律专业学生提供真实的法治实践场景。高校反哺社区,使法律课堂由校内走进社区,最终形成“人才输入-服务输出-能力升级”良性闭环。
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学院路街道司法所联合学院路高校普法联盟成员之一——北京林业大学法律援助中心走进展春园社区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主题普法宣传活动。
活动中,北京林业大学法律援助中心的志愿者们根据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和普法重点内容,精心设计了“法律知识大冒险”等趣味性互动游戏,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法律知识,同时也针对社区居民提出的各类法律问题进行专业解答。
据了解,在前期策划普法活动方案时,学院路高校普法联盟会进行普法需求“双征集”,高校收集青年需求,如兼职风险、就业保护等,街道征集社区焦点,如养老诈骗、邻里纠纷、小区自治等;同时,建立动态更新的需求库,根据辖区重难点问题实际需求“对症下药”,推出“社区治理讲座”“法律咨询社区行”等定制普法项目。
此外,地区专业律师和高校教授等专家学者还组建了普法智库,研发精品普法宣讲课程。通过社区实践开展法治人才孵化工作,高校选拔法学院优秀在校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普法志愿者计划”,由高校法学院教授、资深公益律师团队带教进社区轮值咨询、案例展演、问卷调研等,加快提升法学人才实操能力。
截至目前,学院路高校普法联盟培育社区“法律明白人”200余名,解决停车纠纷等难题百余件,实现了校地共建、高校反哺社区的良好社会效果,积极推动“普法服务化、治理法治化”。
打造“线上+线下”立体传播场域 创新“法律+协商治理”实践机制
学院路高校普法联盟突破传统的单向宣讲模式,依托线上普法课堂和社区公共生活场景沉浸式宣传实现“无感普法”,打造“线上+线下”立体传播场域,有效提升辖区居民接受度与吸引力。
学院路高校普法联盟立足“美丽学院路”微信公众号宣传主阵地,打造线上“学院路普法课堂”,定期进行反诈指南、婚姻家庭、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普法宣传。
与此同时,学院路街道线下社区创设沉浸式普法空间,定期组织联盟成员进社区进行宣讲和法律咨询。学院路高校普法联盟利用街道市民活动中心、石油共生大院、社区活动中心、社区公告栏等公共空间张贴普法挂图、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文本借阅等,将抽象法条转化为真实场景,让法律知识“随处可见、随手可读”。
此外,学院路高校普法联盟成员单位还将海淀区司法局组织编纂的《“大家商量着办”法律指引》作为参考,协助社区开展居民议事会,梳理家庭继承、物业管理、群租房治理等法律堵点,将法律咨询从高校及律所送到群众身边。
针对高空坠物、噪音扰民、电动车充电等老大难题,学院路高校普法联盟组建“律师+学生+社区干部”小组,嵌入协商治理流程,实地解纷并提供法律预案,切实维护居民合法权益,创设良好人居环境。
今年以来,学院路高校普法联盟以“融合”破局、用“创新”拓路,开创了校地联动、精准服务、多元协同的法治建设新范式;通过开展校地联办普法活动,覆盖辖区居民及高校学生,辖区普法参与度明显提升;通过“社区微讲堂”等宣讲项目,提高居民对邻里纠纷法条知晓率,邀请法学专业学生志愿者及公益律师为辖区居民“一对一”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为社区公约提供法律意见,解决社区存在的停车纠纷、垃圾分类等难题,为“大家商量着办”基层治理提供创新路径。
下一步,学院路高校普法联盟将持续发挥法学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服务的协同效能,打造常态化、多元化的普法宣传体系,进一步提升辖区居民法治素养,推动基层治理走向法治化轨道,为建设法治海淀贡献“学院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