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城市治理的基石,是创新发展的沃土,是民生福祉的保障。法治,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时代征程中,海淀区以首善标准书写着法治建设的生动篇章,在执法、司法、普法、法律服务等法治工作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创新实践与特色成果,树立了一批立得住、叫得响、有影响的法治建设品牌。
区委依法治区办、区法学会联合推出系列“海淀法治实践案例”,即日起将在“海淀政法”公众号上陆续展示。让我们通过这些案例,共同见证海淀法治力量如何为科技创新“松绑”,为区域发展“护航”,为保障民生“撑腰”,为社会治理“破题”。我们也期待通过这些生动法治实践引领各领域各单位更好地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海淀法治建设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迈进。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区司法局全面统筹,主动作为,充分整合全区资源,筹备建立具有海淀特色的普法宣讲团队。2015年,海淀区“法之声”普法宣讲团在全市率先成立。
宣讲团由法学专家、法律院校师生、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司法助理员、普法志愿者等组成,下设进机关(单位)、进村居、进企业、进学校、特殊关爱人群和专题普法6个普法宣讲组。区司法局、区国资委、区教委、区妇联、区残联、区民政局、海淀交通支队等12家单位积极牵头,全区52家部委办局大力参与宣讲活动。
“法之声”普法宣讲团是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凝聚力的宣讲团队。在组建之初,区司法局从三个方面着手抓实队伍建设:
首先,利用海淀区高校资源优势,邀请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法学专家加入宣讲团,为普法进机关、进企业等提供专家支持;同时,还在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征集普法志愿者加入团队。
其次,由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全区各行政执法单位推荐优秀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加入团队,充分发挥专业执法队伍的领域优势。
第三,统筹区域内律师、司法助理员等专业力量,从知名律师、公益律师、司法助理员中选拔优秀人才充实普法团队。宣讲团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导作用,不断推出一批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优秀普法宣讲员。成员中不仅包括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谭飞警官、区检察院四级高级检察官万磊、曾担任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主持人的胡娟律师等一批业务水平强、宣讲水平高的先进典型,还涌现出“普法姐姐”李志平、“空中飞人”石慧杰、“城管普法人”李闽凯等许多优秀宣讲员,他们的先进事迹在《法治日报》《海淀报》等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与此同时,林琳、张安静两位宣讲员作为海淀区宣讲团代表,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巡讲,被市委宣传部评为“北京市优秀宣讲员”。
出台《海淀区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以案释法工作制度》,通过明确各方职责任务,为以案释法宣讲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为快速提升宣讲团成员的撰稿及宣讲水平,特别聘请市委宣传部宣讲团指导老师赵孟轶、中国铁路文工团一级演员王和平,就宣讲稿撰写、宣讲技巧等内容进行多轮专业化辅导和培训。通过反复打磨、修改完善,数百篇精彩案例被编印成以案释法案例册在全区发放,精品课程被录制成宣讲课件在媒体平台播放。
随着海淀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全面布局推进,海淀区普法规划深入开展,区司法局坚持围绕全区各阶段中心任务,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丰富宣讲内容,创新宣讲形式。
为使宣讲活动更加贴近群众,真正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宣讲团改变原有的由宣讲员确定宣讲内容的模式,通过问需于民,决定采取“点单式”新模式,根据老百姓的实际需求调整宣讲内容和方向,切实实现了法治宣传与群众关注的精准对接。宣讲活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老百姓身边的法律故事,增强了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近年来,为配合全区经济发展、基层依法治理等中心工作的开展,宣讲团及时增加了“优化企业营商环境”、“大家商量着办”等主题普法宣讲组,宣讲团队成员目前已超过150人。
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拓宽普法宣讲社会覆盖面,区司法局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开展“微宣讲”,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以案释法宣讲中的运用,积极探索“互联网+以案释法”的模式,将宣讲团录制的优秀宣讲案例视频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对外发布,既丰富了海淀区普法宣讲形式,同时也让广大群众学法用法更加方便快捷。
海淀区“法之声”普法宣讲团成立以来,主要面向全区29个街镇,每年开展数百场以案释法宣讲活动。普法宣讲主题除了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及群众需求,还利用“三八”国际妇女节、“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6·26”国际禁毒日、八一建军节、重阳节、“12·4”国家宪法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特色宣讲,形成了常态化工作机制。2015年组建以来,宣讲团共开展以案释法宣讲活动2000余场,惠及群众30余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