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党建工作>基层组织建设

点赞!永定路街道基层治理之道获认可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06日信息来源:海淀组工
【字体: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治理之道获点赞
  11月30日,由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主办的第二届城乡社区高质量发展论坛暨2024全国城乡社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发布会举行。本次活动主题为“党建引领,筑牢社会治理共同体”。发布会上,永定路街道以《找准痛点,系统施治,探索国企改革住宅小区治理之道》为题申报的基层治理案例获肯定,并作为典型案例被收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城乡社区高质量发展100例》(第二辑)中。
  再接再厉!继续努力!
  永定路街道地处北京市海淀区西南部,长安街西延长线贯穿其中。因位于长安街西延长线上,承担着展示首都形象的重要责任,对自身定位是“打造复兴路上的科研高地”、“争当民生领域的排头兵”。街道辖区面积4.69平方公里,人口14万,下辖25个社区。其中,“三供一业”小区19个,总建筑面积约137万平方米,人口5.3万余人;“非经资产”移交小区9个,总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人口1万余人。在国有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后,这些政策性移交小区由于历史衔接原因,物业管理问题较为突出,与居民期望有一定差距,致使12345市长热线投诉不断。
  自2019年成立以来,街道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国企改革住宅小区治理之路,在了解“三供一业”“非经资产”移交小区居民诉求及小区情况、特点、问题、成因基础上,立足辖区实际,结合现有政策,通过“抓住痛点,以小促大”、“先行先试,分步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立破并举,统筹兼顾”系列措施,推动移交小区治理提升工作,实现小区旧貌换新颜,居民家园增色、生活添彩。
  移交小区治理提升中,街道积极探索“立体化治理”,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活学善用韧性治理思维,解决了从哪突破、如何突破、怎样化解前进中的难题、何以取得善成结果等系列问题,以“内抓筒子楼居住环境提升、外抓小区停车管理提升”两个痛点,撬动移交小区治理整体工作,解决小区居民长期以来的急难愁盼问题,提升小区物业服务质量,推动小区走上良善治理。
  No.1
  缘起:“三供一业”“非经资产”移交 
  小区治理如何提升
  背景
  永定路街道在2019年以前是一个大院街道,辖16个社区,接受航天二院和海淀区人民政府双重领导。2018年为落实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院属永定路街道移交海淀区。2019年,“永定路街道党工委”及“永定路街道办事处”被正式批复设立,转制后的永定路街道辖区面积及人口大幅度增加。
  辖区内多为央产房、市属企事业单位产权房小区,这些小区在国企改革剥离办社会职能后,由于产权单位缺位、物业管理跟不上,存在如环境卫生差、小区秩序乱、停车难、公共设施设备年久失修等诸多问题。
  过程
  永定路街道坚持“为民办实事”的原则,在全面了解移交小区情况的基础上,下大力气解决影响居民幸福感的突出问题。各社区在街道的指导下,运用好“石榴树下”议事厅协商议事平台,广泛收集居民意见建议;认真分析居民投诉案件,深挖背后的诉求。通过全面系统的梳理,对移交小区物业服务短板及重要性逐渐形成认识。由街道物业专班牵头,结合实地调研和辖区实际,决定以解决“停车难”和“筒子楼居住环境差”两个意见最集中、矛盾最突出的痛点,作为撬动“三供一业”“非经资产”移交小区治理的突破口。
  逐步启动停车治理整治老旧小区通病
  “停车难”是移交小区一大突出问题,70%的居民投诉案件都是反映这一矛盾。由于移交小区物业服务单位受产权单位委托进驻、政策补贴资金仅能维持小区基础服务、物业在停车管理方面未尽职履责等原因,导致小区内部停车秩序乱、停车难、车辆时常拥堵,居民苦不堪言。
  街道联合社区在充分实地调研、掌握准确数据基础上,以金沟河路3号院为试点启动小区停车管理治理提升。通过合理规划小区空间、增设停车位、完善停车硬件设施、引入第三方停车管理公司、制定实施停车管理方案,推动小区停车管理规范化、标准化。金沟河路3号院停车管理试点项目运行一年多来,涉及“停车难”的投诉案件由月均20多件降为0件,私占车位现象没有了,消防通道畅通了,居民回家停车也方便容易了。
  后续,街道把金沟河路3号院的成功经验进行复制推广,又成功完成2个小区的治理提升,找到破解“三供一业”“非经资产”移交小区停车管理难题的“永定路方案”。
  打造筒子楼样板间让老楼迎新生
  “筒子楼居住环境差”是移交小区又一突出问题。永定路街道辖区内共有32栋筒子楼,建设年代多为上世纪60-80年代。最初作为职工宿舍并未设计厨房,每层只有公用水房、公用卫生间。随着时间推移,住户发生变化,做饭需求增加。为了日常生活需要,居民将煤气罐搬进公共水房,或在楼道接线搭灶明火做饭,产生严重安全隐患。2023年以来,永定路街道持续开展筒子楼堆物堆料清理专项整治,重点清除占道堆物、私搭乱建,通过反复清理、建立日常巡查机制,终于铲除陈年顽疾,畅通居民“生命通道”。然而堆物堆料清理了,居民却没有了地方做饭,投诉激增,解决做饭等民生问题又摆在了面前。由于筒子楼常年处于政策盲区,针对老房子的“老旧改”政策只能覆盖到居民楼,覆盖不到筒子楼,产权单位按照移交政策无法出资或者无力出资。为给居民提供一个安全、干净的做饭空间,提升筒子楼治理效能,街道经研究决定对筒子楼内公共空间进行改造提升,通过新做“共享厨房”、升级“公共卫生间”解决居民做饭、洗漱、如厕、淋浴需求。改造后的“共享厨房”,居民插卡取电取水,做饭方便又安全,楼道圈地占位消失了。
  目前,街道已完成29间“共享空间”试点改造,居民反映效果良好。街道又申请专项资金,启动新一批81间公共空间的改造,力争用2年时间实现所有筒子楼全覆盖,让筒子楼居民也过上现代化生活。
  No.2
  创新做法:多措并举让老旧小区焕发活力
  发挥“红色引擎”作用
  稳大局、搭平台、保落实
  社区是问题矛盾最为集中的地方,突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有利于处理好错综复杂的基层问题。
  第一,发挥社区党委把方向、稳大局、保落实的作用,为移交小区治理保驾护航。移交小区治理需要把准治理方向,维护好多数人的利益、公共利益。社区党委在街道党工委的全力支持下,站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场,牢牢把稳政治方向、把准治理方向,为顺利推进小区治理提供坚实保障。如金沟河路3号院停车管理提升中,社区党委积极做通居民群众的思想工作,争取多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面对个别制造矛盾阻挠改造的居民及行为,包括拒绝拆除私搭乱建、圈占公共绿地、辱骂工作人员、毁损公共设施、阻挠工程施工等,社区党委立场坚定,依法依规推进工作。
  第二,发挥社区党组织统筹协调、搭建平台的作用,为移交小区治理凝心聚力。移交小区治理需要多方主体参与,党的组织领导就是保证。社区党委在移交小区治理提升中,积极协调小区居民、志愿者、社区党员、物管会、物业服务单位、产权单位、辖区单位、街道职能部门等多方资源参与其中,通过横向联动、纵向沟通,实现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共治,为小区治理汇聚丰富资源和充足力量。如筒子楼内公共空间改造提升中,就争取到产权单位的支持,以出资、提供改造空间、进行设施改造等形式协助街道、社区完成改造工作;物业服务单位也通力配合,承担起公共空间改造后的管理维护责任。
  坚持“用户思维”导向
  构建市场化管理服务关系
  移交小区物业服务单位由产权单位委托进驻,居民在物业服务评价中的话语权不高。街道、社区以激活基层治理活力为目标,主动对标市场化物业服务标准和要求,坚持“以居民为中心”的鲜明导向,关注需求,重视满意度,从而实现精准治理,提升治理实效。
  第一,听民声找病根。居民的心声就是治理的突破口和着力点。社区依托“石榴树下”议事厅协商议事平台,广泛收集居民意见,征求居民建议,抓准居民烦心事、揪心事,为社区治理提供方向。如三街坊东社区通过多轮民情议事会,了解到筒子楼居民强烈的做饭诉求,经报与街道研究决定,以三街坊东社区筒子楼为试点开展筒子楼内公共空间改造提升,新做“共享厨房”满足居民日常做饭需求,提升居住便利性、安全性。第二,请民决遂民愿。社区是居民共同的家园,社区事是居民的自家事,居民事由居民定。移交小区治理中,社区通过民议民决,促成治理成果是居民最想看到的结果,治理工作事半功倍。如在金沟河路3号院提升改造过程中,一个改造方案的确定,经过9场民情议事会的讨论,发放300份问卷。施工过程中,面对不在施工改造设计图范围内的居民合理诉求,社区及时沟通施工方,因时制宜优化方案。像有居民提醒小区内有若干枯死树木,存在倒伏、伤人毁物的风险,希望施工方进行清理迁移。施工方在街道、社区的指导下进行现场勘查,依规增补手续,对死树进行清理。
  第三,解民忧赢民心。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温暖居民的心,增进感情拉进关系,是打通治理的“关键”。街道、社区通过办实居民在意的件件“小事”,包括解决停车难、没地方做饭等诉求,获得居民对治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打开工作新局面。如金沟河路3号院停车管理提升项目、复兴路81号院停车管理提升项目,都是在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通过拆除违法建设、合理规划院内空间、重新施划停车位、新铺沥青路面、增加休闲设施、补种绿化等措施,解决困扰居民生活多年的难题,整体提升小区环境,可感可及的幸福让居民群众对小区治理工作更加认可,形成良性循环。
  构建长效机制为目标
  多元参与、多改合一、建管同步
  治理不能只是“一阵风”,只“治”不“理”。实现治理效益最大化,持续发挥预期功能,是移交小区治理的初衷和目标。这一过程中,街道联合社区着力构建长效治理机制。
  第一,多元参与,共治共管。引导多元主体有序参与,团结一切可以争取的资源和力量,打造治理共同体,能够为社区治理注入强大动能。治理中,社区邀请业主居民、物业服务单位、产权单位、辖区单位、上级部门等参与到小区建设中,集思广益,形成合力,把民主协商、多元共治的制度优势转化为生动实践和良好成效。如筒子楼内公共空间改造提升中,就积极协调产权单位以出资、设施改造、提供改造空间等形式支持改造工作,鼓励物业服务单位配合做好改造协助工作,包括提供水电供应等基础设施类支持、做好环境卫生清洁等日常维护类保障;倡导产权单位积极参与筒子楼改造后的管理维护,与社区、物业、居民一起形成共建共管的多元共治关系。
  第二,多改合一,多维发力。“治理求本”,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片面、孤立地观察问题。街道及社区以创建完整居住社区为目标,在治理手段上,采取“多改合一”共治社区顽疾。如在解决小区停车难问题中,通过拆除私搭乱建、增设停车位、合理规划院内空间、增加休闲娱乐设施、补种绿植等措施,不仅解决停车难问题,还整体提升小区环境;通过引入第三方停车管理公司,压实管理责任,推动小区停车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在筒子楼居住环境提升中,坚持清理堆物堆料和公共空间改造“两手抓”,相辅相成,标本兼治。
  第三,建管同步,长效治理。移交小区治理中,不搞“面子”工程,不做改造后的“甩手掌柜”。既对小区进行改造提升,又推动构建改造后的长效管理机制,让治理成效落地生根。如在完成小区筒子楼居住环境提升后,推动形成“物业主责管理、社区加强监督、居民自觉维护”的长效管理机制。又如为切实解决好辖区央产房“三供一业”移交后住宅物业管理类突出问题,在区主管部门指导下,街道联合产权单位、辖区物业服务单位研究出台《永定路街道深化党建引领央产房小区物业管理融入社区治理实施方案》,通过街道社区工作人员与物业服务单位人员“双向进入、交叉兼职”,帮助提升物业服务质量,促进“三供一业”移交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水平上一个台阶。
  No.3
  成效及其推广价值
  永定路街道“三供一业”“非经资产”
  移交小区治理提升的成效
  一是居民满意度提升,走稳新时代的群众路线。移交小区多为老旧小区,生活在其中的居民也渴望过上现代化的便利生活。小区治理提升后,居住环境整体改善,居民生活品质明显提升。居民代表多次在社区民情议事会上表示满意、高兴,幸福感溢于言表。筒子楼公共空间改造提升项目得到筒子楼全部居民的支持,纷纷建言献策,争取早日完成改造。永定路街道及社区在帮助辖区居民实现住有所居、居有所安的“安居梦”上,不断深化“居”的内涵,推动“住有所居”向品质更为优质、保障更加坚实的道路上发展,精准服务群众,增进群众感情,走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
  二是良好生态形成,助力社区走上良善治理。移交小区通过治理提升解决了困扰居民、社区多年的沉疴痼疾,居民生活幸福,心气顺了,投诉案件量降低。居民在小区治理提升中参与感提升,主人翁意识增强,参与治理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同时增进了对社区、物业的理解,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促使物业费收缴率提高,实现停车管理费反哺物业服务和社区建设,也激励了物业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社区、居民、物业构建起良好的生态关系,助力社区在更好平台上走向良善治理。
  三是探索出一条适合国企改革住宅小区管理之路。永定路街道从大院街道改制而来,辖区内多为“三供一业”“非经资产”移交小区,社区治理以“服务好辖区央企单位、服务好央企单位生活区居民”为宗旨。街道通过对移交小区的治理提升,对小区情况、特点、问题认识更加到位,对居民诉求更加了解,与产权单位、物业服务单位的沟通机制更加顺畅,争取政策资金扶持及各方联动更加有经验,逐渐摸索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国企改革住宅小区治理之路。
  永定路街道“三供一业”“非经资产”移交
  小区治理提升案例的推广价值
  “三供一业”“非经资产”移交小区是国企改革下的产物,由于历史衔接原因,存在诸多治理难题。永定路街道通过采用先行先试、以小促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立破并举、统筹兼顾等治理策略,逐步探索到一条适合国企改革住宅小区的治理之路,对其他地区基层治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一,探究“立体化治理”,运用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观点开展工作。“三供一业”“非经资产”移交小区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有老旧小区的共性问题,又有国企改革住宅小区独有的难题。永定路街道坚持系统治理思维,全面梳理问题、分析成因,突出重点、抓住痛点、找到突破点,以小促大、既破又立,推动移交小区治理提升工作取得实效。如街道及社区先通过清理堆物堆料提升筒子楼环境,后又通过筒子楼内公共空间改造完善其居住功能,不仅满足居民做饭等日常生活诉求,还从根源上解决筒子楼堆物堆料问题。先破后立、破立并举是基层治理刚性和柔性的结合,既彰显治理的决心,又体现治理的温度。还有筒子楼改造提升工作,从一开始的三街坊东社区居民诉求反映到最终在辖区内逐步铺开,实现了从点到面的飞跃,让辖区老楼居民过上现代化生活的同时,也为街道自身打开了老旧小区治理的新思路。这种“以小促大”的策略是治理智慧的体现,突破“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困境,抓住痛点、提纲挈领,着眼细微、带动整体。
  第二,广泛践行民主汇聚资源和力量,为治理优结构、上水平、增效能提供动能。在涉及居民群众事务时,通过扩大治理参与的办法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利于形成多元共治的局面,更有助于提升治理效能。永定路街道及社区在移交小区治理提升中,充分发挥居民协商议事、多方协同联动机制作用,通过“大家商量着办”群策群力、汇聚众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找到社区治理“最大公约数”,以民主参与、民主决策的“智治过程”保障治理的善成结果。如在金沟河路3号院停车管理提升中,街道、社区经过民主酝酿、通过科学决策、依照法定程序产生小区新的停车管理制度,获得居民、物业、产权单位、驻区单位、管理部门等各方支持,解决了小区停车乱象,提升小区管理秩序,保障居民合法权益,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实现了多方共赢。
  第三,创新治理模式更新治理观念,为妥善应对风险挑战提供支撑。基层治理面临诸多挑战,一种模式一套方法难以有效应对多样复杂的基层问题。学会运用韧性治理,在策略、措施上注重灵活性、多样性、实效性,才能提升基层治理风险的抵抗力、适应力、创造力。永定路街道在推进移交小区治理提升中,不制定统一方案,不采取统一模式,倡导社区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因地制宜、灵活把握。如在筒子楼内公共空间改造提升中,鼓励社区“先行先试”,采取“一楼一策”,以楼层为单位,依据隐患大小、住户做饭数量、居民意愿等指标,条件成熟一个改造一个。“分类施策”尊重治理对象的特征、属性,是实现治理工作有特色、出实效的必备条件,会收获更好的解决方案和效果。而“先行先试”利于及时总结经验,完善方案,推进工作善作善成。